得了某一种癌后,我还会得其他癌症吗?
这可能是很多患友们共同的疑问。
虽然小编也想斩钉截铁地告诉大家:“不会”,但很遗憾的是,毕竟不同种类癌症的发生大致可以看做互相有影响但并不互斥的独立事件,所以没有一个部位得了癌症之后,另一个部位就不会再得癌症的道理。
其实在临床上,双原发癌一直都存在。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统计癌症幸存者中约1/5-1/6将再次罹患癌症。过去二十年中,美国有超过8%的成年肿瘤患者患有二次原发肿瘤。排第一位的二次原发肿瘤为肺癌(18%),其次是结直肠癌(12%)、前列腺癌(9%)、膀胱癌(8%)。
01什么是二次原发肿瘤?
简单来说,二次原发肿瘤就是得过一次肿瘤的患者,再次罹患了一种“全新”的肿瘤。
与肿瘤复发不同的是,二次原发肿瘤和之前的肿瘤并没有直接关系。二次原发肿瘤可能与第一种原发肿瘤发生在同一组织器官,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的组织器官。
02二次原发肿瘤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肿瘤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同时也会对二次原发肿瘤的发病产生影响。
携带遗传易感基因的患者,在癌症治疗后发生二次原发肿瘤概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举例来说,有文献报道,BRCA1/2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其发生卵巢癌等肿瘤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此外,有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发生二次原发性肿瘤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非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其二次原发肿瘤的发病风险则相对较低,几乎接近正常人群。
2.癌症治疗因素
在原发肿瘤的治疗中,我们可能需要接受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等。这其中的部分治疗或药物,就可能会增加二次原发肿瘤的发生风险。例如:研究表明,放射治疗能够增加辐射诱发二次原发肿瘤的风险。而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在内分泌治疗中用到的他莫昔芬,副作用就包括了子宫内膜癌。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副作用的发生率并不高,我们不必为了避免低发生率的副作用,而放弃了药物带来的巨大疗效。
3.不良的生活环境及行为习惯
一些不良的生活环境及行为习惯,会增加罹患二次原发肿瘤的风险。举例来说,吸烟会增加膀胱癌的发生风险,患有膀胱癌的患者,如果仍然保持着吸烟的习惯,那么也会增加其罹患肺癌、口腔癌、食管癌等癌症的风险。此外,也有研究发现,在头颈部肿瘤患者中,如果患者原发肿瘤为喉癌或咽癌,又有长时间饮酒史,那么这一部分人群罹患上消化系统肿瘤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此外,肥胖、酒精摄入、久坐不动、HPV感染等因素,也会增加二次原发肿瘤的发生风险。
03如何预防二次原发肿瘤?
1.定期随访复查
遵医嘱定期随访复查,有利于早期发现二次原发肿瘤,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全身体检也可以帮助发现存在的病变,早期进行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恶化。
2.警惕异常症状
二次原发肿瘤的出现可能会有一些“预兆”,所以应警惕身体出现的一些异常症状,比如:
- 持续、难以缓解的咳嗽或声音嘶哑;
- 难以解释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等;
- 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不明原因的肿块、异常分泌物或异常出血等;
- 出现不明原因的压迫性疼痛或骨痛;
-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
当出现以上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3.改变生活环境及行为习惯
- 远离可能接触到砷、石棉、铍、镉、氯甲基醚、铬、镍、氡、二氧化硅和氯乙烯等致癌物质的生活及工作环境;
- 定期进行适度地体育锻炼,避免久坐不动,保持健康的体重;
- 改掉原有的不良习惯,如熬夜、吸烟、饮酒等;
- 健康饮食,均衡摄入所需营养素,减少腌制品及红肉的摄入量,也不要吃发霉变质的食物等。
4.保持良好的心态
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且往往伴有很大的精神及心理压力。可以尝试通过瑜伽、深呼吸、聆听音乐等方式帮助放松身心。如果通过自我调节依旧难以缓解负性情绪,也可以考虑进行心理咨询,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我们改善情绪状态。
即便不幸罹患二次原发肿瘤,也并不意味着“没救了”。积极配合医生尽早进行规范化的抗肿瘤治疗,才是当务之急。
其实,在“早治疗”这个层面,困扰我们的其实多半不是不想治疗,而是“不敢治”、“治不起”、“找不到人治”。
虽然现在抗肿瘤相关治疗的价格已经下降了不少,但经历过的肿瘤患友都清楚,任何一场大病对普通家庭来说依旧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紧缺的医疗资源更是让我们跑东跑西、疲于奔命。
所以,面对潜在疾病风险,小编除了建议大家平时保重身体,定期做体检之外,就是建议大家配置合适的保险,给家庭经济提供一个保护罩,避免因家庭成员因病致贫的情况发生。
对于已经得过肿瘤的患者,还能不能保障患其他癌的风险?
其实,肿瘤患者也属于带病体人群的一部分。带病体人群,是在亚健康、慢病人群基础上提出的新定义,特指与特定疾病或重大疾病更靠近的人群。目前,针对带病体的人群有哪些保险?
1.重疾险-蓝海2号
产品形态
保险责任
2.医疗险-蓝鲸百万医疗
产品形态
保险责任
肿瘤患友如想咨询两款保险详情、副反应、营养、就医等相关问题,可添加下方的二维码找到我。也可加入“肿瘤交流群”,与上万位肿瘤患友/家属分享经验,互通有无。
文章用于科普宣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